最东方:岳阳楼
乾元二年
(公元759年)
秋风萧瑟
五十八岁的李白
行走在寥落的流放途中
丝毫不知自己即将遇赦
前往荆州
更不知自己这一去
将改变一座古楼的命运
▼横屏观看体验更佳
当李白到达巴陵,登上古楼
放眼看去
浩渺洞庭
深远辽阔
西边的山岛连绵不尽
▲
君山岛
他见此景
难以按捺心中的诗兴
于是挥笔写就
“楼观岳阳尽,川迥洞庭开”
此诗一出
当世文人墨客
皆来效仿登高
因这首诗
巴陵城楼正式更名为
岳阳楼
▲
城墙之上,端庄静立
岳阳楼
始建于东汉末年
(210年前后)
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
西临洞庭 北扼长江
地势险要 易守难攻
曾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
▼岳阳楼地理位置
《三国志》云
“起谯楼,以备盗贼”
谯楼
指的便是古代城门上用以瞭望的楼阁
在当时
于城墙上修建楼阁已十分常见
相传吴国都督鲁肃
在洞庭的咽喉之地立起一座威严城楼
用以检阅水军陆军
命名“阅军楼”
▼立在岸边,便于指挥水军
此后的数百年里
它遭逢多次天灾人祸
仅1639—1715年中
岳阳楼曾4次毁于火灾
2次被洪水冲塌
2次陷于战乱
被遗忘在视野之外的岳阳楼
似乎在等待
它的下一位贵人
五百年后
唐朝开元年间(公元715年)
此人终于出现
▲
洞庭湖秋景
那时湖广一带
尚是荒蛮之地
中书令张说被贬至此
张说曾前后三次为相
执掌文坛三十年
成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
只见浩瀚洞庭波涛翻涌
报国无门的愤懑
也化入江湖水中
成了肆意流淌的豁达
为眺望更远的景色
张说特地在阅军楼旧址重建楼阁
邀请文人才士云集于此
登楼远眺,把酒吟诗
▲
岳阳楼,毗邻洞庭湖
“闻道神仙不可接,心随湖水共悠悠”
但是让岳阳楼闻名四海的
不是军事要冲
不是观景高楼
而是在此后一千多年间被传诵的
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
宋朝庆历四年(公元1044年)
岳阳楼只剩残破的楼台,朽坏的基底
此去经年,垂垂老矣
初到巴陵的滕子京见此状
心痛不已
决意重修岳阳楼
当它再现壮丽时
滕子京将其画成《洞庭晚秋图》
寄给好友范仲淹
▼《仙山楼阁图》明代 李士达
图源:网络
晚秋的洞庭湖雾气缭绕
朦胧的阳光在空中缓缓降落
映照在古城的城墙
岳阳楼于雨雾中
若隐若现
时年
正值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
庆历新政,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
限制冗官,提高效率
并为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
而范仲淹屡屡受挫
索性隐退庙堂,重回江湖
当范仲淹阅过画卷
仿如身临其境,感怀不已
念友人为官清明却仕途坎坷
也无奈于自身的落魄遭遇
便作文《岳阳楼记》
区区三百余字,字字珠玑
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”
▲
位于岳阳楼中的《岳阳楼记》雕屏
由清朝乾隆年间书法家张照所写
▲
岳阳楼悬挂对联
“乾坤吴楚双开眼,廊庙江湖一倚楼”
“八百里长天一览,湖边风月最宜秋”
千百年间
岳阳楼的命运
随着历朝历代的国运沉沉浮浮
也曾风光,也曾萧条
从元朝到明朝
三百七十余年间
岳阳楼经历多次改建
不断改变的是形制
不变的是驻守城墙的巍峨
▲
当今古城墙上的岳阳楼
如今的岳阳楼
建于
清朝光绪五年(公元1879年)
张德容出任岳州知府
却见岳阳楼残破不堪
断碑残碣,柱折基裂
大有倾瘫之势
便筹资大修岳阳楼
▲
“岳阳楼”三字为历史学家郭沫若所题
与其他名楼不同的是
岳阳楼东西侧均挂有牌匾
为避免岳阳楼再次被洞庭水冲蚀
特地将原址往高处移进六丈
又为纪念鲁肃
在重修屋顶时
采用了三国时期的武士军盔样式
从此,岳阳楼便成为
中国现存的最大盔顶古建筑
▲
盔顶
貌如古代武士的军盔
有时,一座古建筑的保存
不仅需要人们对于历史的维护与考量
也需要冥冥之中的运道
1938年
日军攻进岳阳
三十余枚炮弹被投放在城中
一时地动山摇
不见天日
硝烟散去
处处断壁残垣
洞庭湖畔水天浑浊
惟一座古代楼阁奇迹一般
仍然巍峨静立
▲
新中国成立时的岳阳楼
(图源:网络)
沿着洞庭湖南岸步行
一路都是延绵低平的湖堤
湖面广阔,不见天际
两千年前
此处曾是沼泽平原
河网交错
《庄子·天运》有云
“帝张《咸池》之乐于洞庭之野”
直到东晋(公元317~420年)以后
随着江汉云梦泽河床抬高
长江千里涛水转而汇入下沉的洞庭沼泽
▲
洞庭湖上的夕阳
渺远而深广
历经百年,便成了洞庭湖
荆州地区
被洞庭湖一分为二
北为湖北
南为湖南
从洞庭湖畔登岸
东边便是岳阳古城
城墙下的扇形石阶
将游客引向
一樘门洞
洞上挂有牌匾,写着三个金色大字
岳阳门
▲
门洞呈拱形
高4米,长42米
城门上
岳阳楼坐西朝东
高19.24米
深14.54米
宽17.42米
占地仅有250.66平方米
▲
后台回复“岳阳楼”可免费获取岳阳楼模型
楼高三层
据说,为取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之意
飞檐一层为凤
二层为龙
三层为祥云
楼顶是蜂窝状的“如意斗拱”
斗为方形木,拱为弓形木
上刻龙纹、凤纹、如意祥云纹
斗与拱互相托举
支撑着盔顶式的楼顶
▲
如意斗拱
盔顶高2米
外观恰似古代武士的头盔
威严无比
屋顶没有正脊
各垂脊交汇于屋顶正中
形成宝顶
曲线流畅
四面飞檐陡而复翘
将中国古建筑的曲线美发挥到了极致
▲
盔顶特写
《汉书》中云
“黄者,中之色,君之服也”
岳阳楼的飞檐与楼顶
铺以黄色琉璃筒瓦
足以体现岳阳楼
当时的地位之高
▲
黄色琉璃瓦
整栋楼四万多个木构件全以榫卯结构组合而成连接紧密,不易松脱
基台上立有四根
朱红楠金柱
直径50厘米,高16米
底部套入柱础之中
据记载,这四根木柱直贯楼顶
承载着整座楼阁的大部分重量
除此之外
20根圆木廊柱
外绕支撑飞檐
廊柱上端向内倾斜形成侧脚
为楼阁分担部分重量的同时
使其更为稳固
12根梓木檐柱
贯通楼阁的一、二层
廊柱与梁枋
构成岳阳楼的骨架
柱与枋
互成整体 彼此牵制
▲
岳阳楼与辅亭
岳阳楼的南北侧有三座亭子
在增加观赏性的同时
也供游人休憩
“亭者,停也”
古人将对于生活的理解
融入在建筑之中
三醉亭
位于岳阳楼北侧
仿宋形制,为二层二檐
▲
三醉亭
因传说中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
仙梅亭
位于岳阳楼南侧
呈六边形,二层三檐
檐角高而翘
▲
岳阳楼旁的仙梅亭
传说明代岳州推官陶宗孔
在岳阳楼旁掘出一方石头
洗净泥沙,上呈枯梅一支
啧啧称奇,以为神物,便称“仙梅”
后为其建亭,将石头立于亭中
得名仙梅亭
怀甫亭
位于岳阳楼下临湖平台
亭中竖有一方石碑
上刻杜甫画像、诗词
▲
彼时五十七岁的杜甫,第一次登上岳阳楼
耄耋老矣,怀才不遇
于是写下《登岳阳楼》
“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”
为纪念杜甫,此亭名为怀甫亭
岳阳楼上,走过千百文人
有人豁达,有人凄伤
登楼赏景
景不变
而心境变
登临岳阳楼
眼前的洞庭水泛起涟漪
四处皆是人们悠闲的身影
闲适的絮语
过去,古楼的存在是为登高赏景
如今,古楼发展成园林、街区
于是楼在,人在,江湖在
便有了烟火
有了生活
▲
景区内亭廊迂回
景区外车辆徐行
春日清晨
岳阳城在几声鸟啼中
迎来新一天的阳光
此时登上岳阳楼
往西看去
洞庭湖尚在熹微之中
▲
岳阳楼西门,临洞庭湖
名为“一碧万顷”
出自《岳阳楼记》
门外水天一色,尽收眼底
天光还未大亮
已经有许多沙船
陆续经过大桥
它们在湖面泛开水纹
缓慢腾挪
迎着晨雾向长江北去
船只上
载着远道而来的舵手
他们走出船舱
目光所及之处
是穿过云层的阳光
铺洒在整座城市的上空
▼沙船在洞庭湖上行过
向城中心看去
朝阳冉冉升起
光线在现代高楼上
勾勒出坚立的剪影
道路上的车辆与行人逐渐聚集
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
已经洗漱完毕
匆忙奔赴
这一日的打拼
而湖岸边
这座古代楼阁
面朝东方
即将苏醒
▲
屹立驻守着城市的边际
千年以来
岳阳楼经历多少次水蚀火烧
就有多少次重建
登上高楼是为观赏洞庭
而观赏洞庭
微澜在心中泛起
从古至今
六十多万个日夜
在它身上沉淀出静默的包容
▲
千年古楼
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
过去
岳阳楼承载着人们的欢欣疾苦
如今
人们为岳阳楼的延续加以维护
使它在现代城市中
以古朴的面貌长存
而它所带来忧乐情怀
早已在国人的心中
深深扎根
永不磨灭
▲
古代楼阁与现代高楼
形成对比,相映成趣
此刻
它的身前
是出挑耸立的现代都市
它的身后
是水天一色的千古洞庭
一千八百年来
它遍览沧桑
无声地守护着岳阳
与这座古城一起
承古拓新
心怀天下
下期课题由你来定!
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宝贵意见!
出品人:胡鹏飞
编辑:符媚媚
模型/动画/剪辑:童冲 李文伟 黄剑
制图:陈璇 李斯伊
校对:符峰、吴宝善、苏蔚
录音:符峰
监制:肖鹏
部分图片源自图虫创意,均已获得授权
参考文献:
1.洪琪, 孙宛萍. 清代岳阳楼空间设计美学价值探析[J]. 北方文学, 2019(24):110-111.
2.傅娟, 齐艳. 岳阳楼建筑形态演变研究[J]. 建筑与文化, 2016(07):132-133.
3.何林福. 论张德容对岳阳楼的历史贡献[J].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, 2015,30(06):47-50+68.
4.何林福. 从历代《岳阳楼图》看岳阳楼建筑形制的演变[J].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, 2006(04):48-52
5.黄志辉. 岳阳楼始建时间考辨[J]. 韶关师专学报, 1984(02):78-79
— END —
运营中心
OPERATION CENTER
TEL: +86 18163678892
E-MAIL: 704388365@qq.com
人力资源
HUMAN RESOURCES
TEL: +86 15773137942
E-MAIL: 1546905447@qq.com
请为喜欢的文章点上“在看”